科技动态

“红色引擎”驱动绿色发展,科技兴农赋能乡村振兴 ——暨南大学驻红山镇帮镇扶村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开展春季科技帮扶工作

更新时间:2023-02-22阅读:349

按照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214日至16日,暨南大学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王在易、赵建刚、胡生华、徐元携手广州滨利科技总经理刘健滨、韶关三宝生物技术总监熊桂林,一同赴仁化县红山镇开展科技帮扶工作。在东莞市驻红山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郭英东和驻村队员陪同下,科技特派员团队先后走访了红山镇全域共8个村,调研指导白毛茶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开展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

特派员团队首先走访了新白村,开展了“重走长征路,再尝红军茶”主题教育活动。在驻村第一书记叶锦波的讲解和带领下,特派员团队参观了新白村文化展厅,重走了红军长征路线,聆听《群众护“桥”送红军》《半篓陈茶送亲人》等红色故事。团队负责人王在易对新白村红色文化宣传工作给予了极高评价,提出以“红色”为引擎,驱动当地以白毛茶为核心的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随后,特派员团队相继走访了青迳村、中山村和前洞村,并举行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实践基地”和“农村夜校前洞教学点”揭牌仪式。团队与青迳村干部、驻村队员一起进行林下栽培选址,针对青迳、前洞的气候和环境条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仿野生灵芝栽培,推广赤松茸栽培技术,“变废为宝”增加农业附加值。前洞村支书叶留玉、驻村第一书记邓鹏辉积极发动村民,参加由王在易和熊桂林主讲的《灵芝高产栽培》《赤松茸栽培技术》培训。培训会上,两位主讲人从栽培原理、生产流程、种植前景等进行了详细讲解,语言通俗易懂,培训课程受到村民一致认可;会后,还与村民进行了交流,耐心解答村民的疑惑。

215日,特派员团队走访了鱼皇村、烟竹村,调研村集体经济、白毛茶加工工艺等情况。在鱼皇村,特派员团队了解该村的村集体经济、茶产业规模以及《制茶师》《评茶师》持证情况,与村支书袁远清、驻村第一书记徐鑫萍共同探讨利用该村成熟的茶叶种植加工技术、高坪水库坝头文旅优势,扩大产业规模,组织考证培训、申报“非遗”传承人,通过“抱团”式发展和国家认证,形成现代茶产业集群。


在烟竹村,特派员团队与村委副主任张继发、驻村联村队员王坤等干部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千年红豆杉古树”、黄岭嶂老树茶园,了解白毛茶原种群体优势、红豆杉栽培历史及药用价值、烟竹村种茶制茶历史。王在易建议充分利用好黄岭嶂作为地理标志产品仁化白毛茶“核心茶区”优势、千年红豆杉古树资源和烟竹村龙母庙文旅资源,融合红豆杉古树保护、明清白茅贡茶历史、黄岭嶂高山老树茶园观光及“烟雨竹林酌佳茗”茶事茶艺体验等元素,做好“千年红豆杉古树•白毛茶”的大文章。刘健滨建议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加大“非遗”传承人申报,组织《制茶师》《评茶师》《茶艺师》考证培训,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速茶叶加工专业化,整合政校企村多方资源,聚力打造烟竹白毛茶品牌,形成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解决“酒好也怕巷子深”的问题。


216日,特派员团队走访了新山村和小楣水村,与村干部、驻村队员进行驻村帮扶工作座谈。在小楣水村,特派员团队考察了茶叶加工厂、水库茶园和乡村振兴生产车间,了解小楣水村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开发利用黄岭嶂龙母庙资源,发挥区位优势,引进企业投资,打造龙母湖光休闲茶园。

暨南大学驻红山镇科技特派员团队根据各村技术、产业发展的需求,立足自身优势,联合多方力量,深入红山镇田间地头、茶园车间,积极做好精准帮扶,努力为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出积极贡献。